2005年9月2日

[老頭書介] 《在台北生存的 100 個理由》

台北不是東京,不是倫敦,不是紐約,但台北也不是雅加達、德黑蘭、馬尼拉。從國外旅行歸來,對自己城市更加厭倦;然而這樣消極的態度,難以面對必須在這座城市繼續生存下去的事實。

身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公民,何苦用第一世界的口吻講話。真正的生活從不在他方,如果你我都能在這裡發現屬於自己生存的理由,面對這座失序的城市,生活也許就不再充滿艱難。從絕望到發現,從妥協到積極面對,是謂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偉哉斯言,光憑這幾句,就值得浮一大白。

光憑這幾句,就值得列入經典。

幾年前在書局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光是站在那裡翻了幾頁,就深深地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後來機緣巧遇認識這本書的企劃,承蒙她送了一本給我,後來又借給一個朋友,一去就是幾年,最近才又回到我的手上。

1998 年出版的這本書,現在看來仍然直接暢快,如同在炎炎夏日中飲下一大杯冰的透涼的生啤酒。

全書主題遍貫各大領域,從中正廟放風箏到叫作鴨肉扁卻不賣鴨肉的怪店、從花百萬元改裝一台喜美車到燒餅油條可以帶頭反攻大陸、從唐山書局到軟體大補 帖、從必須要壓碎乾吃才是王道的王子麵到行天宮完全拜拜手冊、從量產新娘工廠到經典路邊攤、從漫畫到異國美食索引,整本書閱讀起來十分地隨意,卻又十分地 順暢,五位作者的論述自有文藝青年獨特的風格,又帶著一點自嘲的痞氣。讀他們的文章,常常被尖酸批判又一針見血的說法逗得不自主地微笑了起來。

台北不是一個完美的城市,任何在這裡生活過的人都可以理解這句話的真實性。如果真的要講,從公園太少、公車太亂、公路太差到空氣不好、交通不好、物價不好,不管是剛上小學的男孩還是今年八十又七的老阿嬤,每個人都可以舉出一籮筐這個城市的缺點。

然而,我們卻如同被蜘蛛所攫獲的獵物般的生活在這裡。

這是一個需要被使用者重新定義的城市。這是一個第三世界島國的首都。這是一個糟糕令人不知如何是好的城市。這是一座隨時都在歇斯底里的城市。這是一座如果沒有想像力簡直不知道該怎麼繼續活下去的糟糕城市。這是一個讓人必須苦中作樂後來就悄悄日久生情的城市。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為她找出生存理由的城市。

剛到台北的時候,每次下了國光號都必須提醒自己這裡是台北,將自己的心理武裝起來。但是時日一久,這種穿脫盔甲的動作已經不再需要提醒,就跟呼吸一 樣的自然。在這個城市生活的人,每天都有三四種的人格、七八種的聯絡方式與十幾種的表情面具,然而這裡就是我們必須討生存的地方。

喜歡這本書,因為裡面流露出來的感情,因為裡面流露出來地永不放棄不肯止息地向上成長的氣息。即使這個城市有那麼多的缺點,但是只要我們願意去換個角度看、放下身段去聆聽,我們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的優點,那是我們自己的,屬於台灣的、屬於台北的、別人沒有的特色與優點。

許多人動不動開口就是「人家紐約... 」「人家新加坡... 」「人家東京... 」問題是,叫你去住在紐約你住的習慣嗎?讓你去住那個不準吃口香糖的城市你願意嗎?叫你每天通車四個小時上下班你願意嗎?沒有那種屁股,就不要吃那個瀉 藥,事情就是這麼簡單,這就是世界的真理。即使再過五個十年,台北也不可能變成紐約新加坡或東京,這不是硬體設備的問題,而是軟體的問題。

有人動不動就喜歡說上海北京的發展的如何如何,卻不知道問題不在於有多少高樓多少捷運,問題在於人。

人的想法,人的作法,才是真正影響一個城市面貌的原因。

即使今天把整個紐約市瞬間移動到台灣,我們居住在那個硬體裡面,我們仍然不會是 New Yoker,我們仍然是道道地地的台客。那個城市也只會變成一個有著眾多摩天大樓又有自由女神的另一個台北。

這本書好看,因為它的自覺性。有種文章讀起來頗為無趣,就是那種懷才不遇、卻又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有為青年」寫的文章,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其淑 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其斷割,可惜的是好非議而無建設的有為青年又委實太多。每篇文章的字裏行間可以嗅出作者們的文化素養,但又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這 個矛盾城市的感情、對於自己身處何處的自覺,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品味而必須批評他人、也無須故作姿態。

這是一本告訴我們既然無法脫離,那麼應該怎麼去看待這個城市、喜愛這個城市、發覺這個城市美好有趣而獨特地方的一本書。

二度看完本書,我必須向此書的美編小姐起立致敬。全書一百篇文章,每篇的版型都不一樣。每篇文章都可以當成一個獨立的主題,也可以當成一份海報。一 百種版型,自然無法歸納成一種風格,然而這也像極了台灣旺盛的精力與多種的面貌。最難得的是,過多的版型通常會雜亂無章,此書卻仍然保持了一種獨特的設計 質感。如果說「誠品」代表了台灣人眼中的某種品味,那麼這本無疑地是最適合放在誠品書局中作為誠品代表的書籍。

最後,請讓我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因為曾經絕望所以積極發現,因為厭倦妥協所以勇於面對,是謂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2005年8月31日

[遊戲線上] 從 PK 看虛擬與真實(二)

(Picture from http://www.bluelizardlounge.org/)

其實,前面說的都只是原因之一,卻不是真正最重要的原因。

真正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於認知。

MMORPG 從 MUD 衍生而來,兩邊的玩家有著大量的重疊性,這些人從 MUD到 Online Game 的時候自然也帶了不少  MUD 的術語過去,比如說 PK。然而這個字卻是非常不精確的,可能造成認知錯誤的用語。

PK,Player Killing,指的是一個玩家控制的角色去攻擊其他玩家控制的角色的行為。以有心算無意,發動偷襲的 PKer 來就比較佔優勢,更何況許多的 PKer 都是在這上頭浸淫已久的專業劊子手,殺起一般毫無準備的玩家簡直是如砍瓜切菜般的容易。

PK 通常是最容易挑起爭端的玩法,也是製造仇恨的最有效辦法。

沒有哪個人在路上走被人無緣無故地丟石頭而不會生氣的,更何況是自己費盡心思養出來的角色被人砍死了。每個角色扮演遊戲為了增加遊戲的衝擊,對於角色的死亡總是會有  Death Penalty,當遊戲中的懲罰越重,玩家對於造成自己損失的那個因素的反彈也會更大。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通常是 RPG 中的鐵律。

於是,被人家扁了,總是要想個辦法扁回去。

不過,通常這些人在想進一切辦法想要復仇的時候,常常忘了那只是個 0與  1 的遊戲,被殺的並不是真實的「你」,而是「你的角色」。認真的說,這只能叫做 Character Killing,不能叫做 Player Killing。

如果「你」真的被殺了,那麼你也不需要激動憤怒、想要報仇,因為你已經死了掛了葛屁了,剩下的那些事情統統都不關你的事了,你只要專心的想著要往西天還是往東天、要編甚麼理由來說服閻羅王、要怎麼轉六道輪迴就好。事情其實也頗簡單的。

很明顯的,身為那個愚蠢的肉腳的笨咖 player 的你還沒有死,死的是那個遊戲中的數位替身。而他的死,也不過就是資料庫裡面的某個位元,還不是位元組哦,只是個位元,從 1 變成 0 罷了。

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picture from gsc-game-world-scream-small)



朋友告訴我,在社會科學上面,有個觀察方法就是研究某個名詞「活」的時間,當那個名詞都不再有人使用的時候,也就是那種觀念消失了的時候。

我想到的那個已經死掉的名詞叫做「Virtual world」。

在以前,不管在 MUD 中發生了多少的流血事件,哪個  PKer 今天又殺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組成義勇軍去圍毆這個  PKer,或者有多少人立下誓言只要看到這個傢伙一次就要殺他一次... 這些事情都僅止於在 MUD 中發生。

有些時候,事情真的鬧的不可開交、吵過了頭,戰火會延伸到   BBS  的 MUD   板上,當怒火炙烈到無法抑制的時候,也常常會有人恐嚇著要去把那個 PKer  找出來海扁一頓。然而,每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總是會有老玩家出來插花,也許是開導、也許是澆冷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MUD 中的事情在 MUD 中解決」。

MUD 中的事情在 MUD 中解決。這句話是我們那個年代的 MUDder 的共識。

你的角色被人家騙了、宰了、羞辱了... 沒關係,你可以想一個更狠的方法騙回去,可以找一句更毒更辣的話堵回去、你可以找比他更強的朋友替你復仇,你也可以找你的同學、戰友、哥哥姊姊弟弟妹妹爸爸媽媽阿公阿祖,每個人 login  一個角色然後去圍毆他,每看他一次就扁他一次,甚至砍了之後鞭屍外加洗劫一空...  都可以。只要不違反那個 MUD 的遊戲規則,你要找 120 個人去海扁那個角色,甚至是先姦後殺、再姦再殺都沒有人會阻止你。

但是這些行為都只能在遊戲世界中進行。

這是最重要的底線。MUD 中的事情只能在 MUD 中解決。

對我們那個時代的玩家來說,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有一條距離寬廣的鴻溝,而這條鴻溝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越過的。一旦離開了那個 MUD,你就需回到真實的你,把遊戲中的一切統統留給遊戲,虛擬世界中的成就也好,怨恨也好,都不應該與玩家本人混淆。即使在「時空之門」專用的討論板上我們允許玩家討論、甚至是激烈的發洩他們對於 PK 的怨言,但當玩家開始將真實與遊戲混淆的時候,管理者或其他的老玩家就會適時的介入,提醒他們不要將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混為一談。

然而這條保護著虛擬世界與玩家的鴻溝,在 MMORPG 出現之後日益縮小,甚至完全消失。現在台灣的 線上遊戲玩家,絕大多數已經沒有這樣子的觀念。對那些終日泡在網咖中的小朋友來說,遊戲裡面的世界就是他們全部的人生。

現在台灣的 線上遊戲對於那些控制著女性角色的男性玩家有個輕視的名詞,「人妖」。然而這些小朋友卻從來沒有想過,既然是角色扮演遊戲,自然就是自由地可以扮演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我可以有個角色專門扮演媚世煙行的女子、也可以有另外一個角色是樂善好施的大好人、自然也可以同時又有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這才是角色扮演。我們可以對他扮演的像或不像有自己的看法,卻不應該去評斷他可不可以扮演某種的角色。

當年交大「風之傳說」 MUD (慣稱 4040)裡面最為有名的「 4040 三姊妹」 Rince、Madoka、Nono  三個角色背後的玩家都是男性。雖然大家都知道他們真正的性別,但是還是組成了勢力龐大的親衛隊,一邊扮演著女性,另外一邊扮演著追求者,大家依然從中獲得極高的樂趣。

這才是遊戲。

而真正摧毀這條鴻溝的另外一股巨大力量,是金錢的介入遊戲。

當虛擬世界中的幾個位元組可以賣到新台幣一兩千元,甚至更高價的時候,我們要如何告訴玩家「那只是個遊戲」?當玩家開始換算一個鐘頭可以賺取多少真實世界的金錢的時候,你要如何安慰他不要太在意剛剛被人 PK 所造成的損失?於是,娛樂已經不只是娛樂,遊戲也不再只是遊戲,而是生活。

遊戲公司只想賺錢,不想負起教育使用者的責任,放任這種場外交易已經夠糟糕了,尤有甚者,雜誌社與電視節目也來插一腳,大打「寶物最新行情一覽表」「讓你交易不吃虧」的口號,更加混淆了玩家的價值觀。大家的眼裡都只看到金錢、利益,完全沒有人去考慮這樣子做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

於是,遊戲中的人生與現實人生已經完全混為一體,再也無法區分。於是,為了遊戲中的女朋友被人調戲,可以跑去網咖打人。為了搶下難攻不落的城池,可以跑去網咖綁人...

如果以這種角度來看,那麼自己的角色被人家在遊戲中殺了,所以拿把西瓜刀跑到網咖去把對方給殺了,似乎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衍生行為??

不曉得台灣這些遊戲公司、遊戲雜誌社、寶物頻道,有沒有想過他們養出了甚麼樣的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