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日

[閱讀筆記] 非關美食的 -- 《一碗清湯蕎麥麵》

前些日子在書局不小心意外的翻到這本書。

《一碗清湯蕎麥麵》

翻開內頁,赫然發現是以前在網路上看過,而且深受感動的一篇故事。

一個發生在天寒地凍的北海道的故事,三個相依為命的母子,在寒冷刺骨的除夕夜裡共享一碗最便宜、最樸實無華的清湯蕎麥麵的故事。

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很短的故事,作者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堆砌不需要的形容詞,然而在樸實無華的筆調裡面訴說著一個直接對著你我心靈引起共鳴的故事。

譯者的文筆很好,忠實的傳達了那份寒冬中的暖意。本文比起之前在網路上流傳的版本又長了些,對於細節的鋪陳也更細膩了些。

這本書非關美食,講的也不是美食。

但是我後面要說的,都跟它有關。




延伸閱讀:
1. [剔牙集] 誰來「美食」?
2. [剔牙集] 在美食版所能做的最倒人胃口的事情
3. [剔牙集] 客觀的美食?

[覓食府城] 台南的蝦捲 <四> -- 洪芋頭擔仔麵



另外有一家很有趣的店,主打的產品跟蝦捲八竿子打不著一點關係,不過它的蝦捲倒真的作的不錯。

那就是台南小吃中最赫赫有名的、享譽海外的擔仔麵的發源地 -- 位於西門路與民權路交叉口的洪芋頭擔仔麵。

自從台灣割讓那年,也就是西元 1895 年在水仙宮前廣場立起攤子以來,超過一百年歷史,陪著台南人度過許多歲月的度小月擔仔麵終於在第四代的手上正式分家,長子繼承了祖父原來的位置成立了洪芋頭擔仔麵、次子則繼續沿用度小月的名號在中正路上開起了度小月擔子麵。後者則走向另一路線,裝潢精緻講究,在台北也開起了分店,而且走向國際路線,儼然成為日本人最愛的台灣名店之一。前者則成立了肉燥罐頭工廠,從此外地遊子也可以吃到香噴噴的度小月肉燥,將祖先的遺產推入了另外一個里程。

如果單以擔仔麵來比較,我個人比較偏好度小月。前者的擔仔麵在口味上不如度小月的準確細膩,份量上又不如路邊攤雜牌擔仔麵的大碗滿意,的確是有點尷尬。然而若是在蝦捲這一味上面,卻是後者不如前者了。



洪芋頭的蝦捲所使用的一樣是豬腹膜,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它的味道,特別的豐腴濃厚。若說福泰飯桌的蝦捲以清淡取勝,這裏的蝦捲就是以濃郁勝出了。主要的是除了使用整尾的火燒蝦之外,還使用了蝦泥。一般的蝦捲總會用豬白肉與蔥、芹菜等拌成內餡,加入整尾的蝦子後包裹成形入鍋油炸,而這裡使用的豬肉比例更低,取而代之的是剁碎的蝦肉,因此整條蝦捲中包含了更高比例的蝦子,入口時的海鮮風味也更為強烈。

在目前吃過的台南蝦捲中,洪芋頭擔仔麵的蝦捲可以說是最為豐腴厚重的,一口咬下滿滿的都是大海與蝦子的香味,這種感覺就有點類似於保安街上的茂雄蝦仁肉圓與其他家蝦仁肉圓的差異。

不過說來頗為抱歉,跑到人家店裏卻只稱讚它的副食品好吃...

2005年9月30日

[覓食府城] 台南的蝦捲 <三> -- 福泰飯桌



還有一家不是以蝦捲著稱,但是蝦捲卻獨樹一格而且是人氣商品的名店 -- 石精臼旁的福泰飯桌。

點個肉燥飯、冬粉湯、點個蝦捲,有飯有湯有肉有海鮮,人多的時候再多一兩個其他菜色,就是一頓便宜又豐盛的吃食了。

曾有朋友去吃完福泰之後跑來問我「麻煩你告訴我福泰飯桌的蝦捲到底是哪裏好吃?我實在是吃不出來... 」這個... 地有東西、味分南北,古來有自。我只能說,可能是因為這家的做法跟其他家通通不同,所以你吃不習慣吧?

乍看之下,福泰所使用的材料與其他家相差無幾,火燒蝦、蔥、高麗菜、豬肉、荸薺,但是整體表現出來的口味除了在蝦子與蔬菜的清甜爽口外,跟周氏、黃家等蝦捲的口感完全不同。

原因之一是福泰所使來包裹材料的外皮並非豬腹膜,而是豆皮。由自己人每天現作的蝦捲,薄薄的沾上一層粉就下鍋,高溫油炸後的豆皮有其獨特的酥脆口感與豆類的香氣,此為其他家所無。原因之二是內餡材料的比例不同,不管是安平周氏、陳氏、鴨母寮黃家、洪芋頭或度小月,他們的蝦捲所使用的蔥與高麗菜的比例都沒有福泰來的高。

新鮮的蝦子搭配內餡大量的青菜與蝦仁,不管是在口味或口感上都與其他蝦捲不同,獨樹一格的路線自有其死忠擁護者。

不過也就是因為這樣子,在這個不知道為什麼蔥價可以標漲到一公斤破 300 元的奇異時節,福泰的蝦捲也從攤子上悄悄的消失了。為了這件事情,我還特別找了個回台南的時間去詢問,從外面看沒有看到那個小小的炸鍋大概就可以確定是沒有賣蝦捲了,不過我還是走進去問了一下。老闆娘很抱歉地說「現在沒有在賣了。」本來轉身要走,想想此話頗有玄機,又再問了一次「那就是以後還會有囉?」這時候連掌廚的老闆也出現了,兩個人都在解釋,不過我最後還是理解了。因為蔥價過高,作蝦捲根本不合成本,所以最近停止製作,客人自然也就吃不到他們的蝦捲了。

都是颱風惹的禍!!

2005年9月28日

[覓食府城] 台南的蝦捲 <二> -- 鴨母寮蝦捲



其實,在台南還有一家跟周氏齊名,但是卻很少外地人知道的蝦捲。

那就是以前在舊稱鴨母寮市場的黃家蝦捲。

由於它以前的營業時間實在是跟我搭不上,所以我一直到很後期等它在成功路尾開起了店面才吃到。

說起來,就是很正統的台南蝦捲。

內餡使用火燒蝦、高麗菜、蔥,外面再以網紗 (豬腹膜 )所包裹作出來的蝦捲,入鍋油炸七八分鐘後後撈起、切開、搭配店家自製的醃白蘿蔔、裝盤上桌。眼尖的食客應該可以注意到,這裡所使用的調味料是醬油膏加上黃色的芥末,而非一般蝦捲使用的綠色山葵。

中規中矩的傳統味,可以看的到蝦子、可以吃的到蝦子的鮮味、可以感覺到高麗菜的甘甜,外酥內脆,味道上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不過外觀上顏色略黑一些。這裡蝦捲咀嚼起來的口感與台南其他幾家略有不同,不過很難用筆墨形容,可能還是要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品嚐。如果是外帶,老闆娘會手法熟練的用粽葉三捲兩捲的就包出了一個裡面裝著蝦捲,外面看起來形似粽子的東西讓你提回家。不過,這東西看別人外帶讚嘆就好,千萬不要笨笨的真的買了帶回去,即使老闆娘會刻意留個缺口讓熱氣散出,不過油炸的東西被這樣子一折騰,講究酥脆口感的蝦捲就毀了。



這裡頗有趣的另外一點是,店裡只賣兩種東西,一蝦捲,二冬粉湯。好,沒了。

一般常見的啥肉燥飯之類的填肚子的東西通通沒有。我想,這可能跟之前是在市場裡面賣的型態也有些關係吧?不過,這裡的冬粉湯真的不錯,有兩種口味可以選擇:魚丸或肉片。當然,這是招牌上面寫的,如果你兩種都想要試試,跟老闆指定來個綜合冬粉湯,老闆也是很樂意幫忙的。

其實最令我訝異的,反倒是這裡的湯。以蝦捲起家、以蝦捲著稱、也以蝦捲聞名,蝦捲好其實是天經地義意料中事,但是它的冬粉湯清淡而又有味,尤其是裡面所使用的肉片。端上來時看到那肉片的形狀著實令我愣了一下,等到入口,肉質滑嫩又帶著點脆勁,心裏大概就有個譜了。

結帳的時候跟老闆娘哈拉了一下,問起所使用的豬肉部位,果然沒錯,あら肉,一台斤120 元,一隻豬只能切出兩條的特殊部位。雖然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這種肉到底在豬身上的確實位置,只知道好像是在後腿之上靠近臀部的地方,不過這種肉口感特殊、油脂也夠,清蒸之後切片作為白斬沾上蒜末醬油特別美味,只是價錢不低產量又少,通常都要跟肉販預約,沒想到居然會在坊間一般的飲食攤上看到有人使用這種肉。

整體來說,這家是屬於在地型的蝦捲,不求聞達於媒體,會知道要來這裡吃的大多是台南人與老主顧,店面空曠、桌與桌之間不會過於擁擠,如果想要避開人潮享受水準之上的蝦捲,這裡是個好地方。


2005年9月27日

[覓食府城] 台南的蝦捲 <一> -- 周氏蝦捲

講蝦捲,很少人不會想到台南周氏蝦捲的。

認真來說,我看過三種不同的蝦捲,彼此南轅北轍天差地遠,唯一共同的特點只有同樣都用油炸。上台北唸書之前,只看過用網紗、火燒蝦、芹菜、豬肉餡等 材料製作的台南蝦捲。大一時在淡水港邊看到有人在賣蝦捲,使用餛飩皮包裹某種內餡下鍋油炸,一個竹籤上面三個索價 15 元。買了一個,咬下去... 這... 這是餛飩皮捲吧?不要說看到蝦子肉蝦子餡了,連蝦子味道都沒有。第三種也是在台北看到的,金仙魚丸滷肉飯聯鎖店所賣的蝦捲,同樣的,看不到蝦子,把它當成 可能有蝦子成份的魚丸漿製品可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認知。

認真說起來,周氏蝦捲真正成名的時間大概也只有 20 年左右,可是現在已經淪為我家的拒絕往來戶,「創業難、守成更難」這件事情在周氏的身上可以看到最好的例子。

開始吃周氏的時間大概是 20 年前。那時候還是在安平路人行道上的一個小小攤子,每天都可以看到一些中年以上的歐巴桑在旁邊的木頭桌子凳子一邊聊天一邊不停手的用著豬腹膜包著蝦捲,每 12 條就裝入一個簡單的紙便當盒中。幾乎等於是現作現炸的產能,使得蝦捲的品質保持在最新鮮最好的狀態,這種風格也正好符合台南人只重視口味不重視裝潢的作 風,一傳十十傳百,名氣與生意自然蒸蒸日上。

即使看到 BMW 7 系列或 Benz 500 等名車並排停在這家破舊小攤子前面,或者座位旁邊擠個西裝畢挺還打領帶拿真皮公事包正在大啖蝦捲加肉燥飯的的上班族,那畫面在台南人看來也是悉鬆平常的事情。

可是呢,當生意交給了第二代經營之後,事情就不太一樣了。這些比他們上一代更聰明、受過更好的教育、更有生意與企業頭腦、見過更多市面的經營者,通常也是單純美好事物的破壞者。

整天努力工作了十幾個鐘頭,還是只能做那麼一點生意,這個投資報酬率不用算也知道不划算,當然要改進老爸那種農業時代不合時宜老方法,改而使用更符合工業時代追求效率與利潤的經營方式。

首先,當然是要增加媒體的曝光率,其次當然是要追求更大的產能。於是,要中央廚房、要生產線製作、要冷凍配發。然後,要有更大的店面來容納更多的客 人,要有要裝潢、要冷氣、要開分店。要有效率,所以從路邊攤飯桌的點餐變成了麥當勞的點餐。於是,超市通路上也有機會看到密封包裝的好好的、印著斗大商標 的盒裝周氏蝦捲。

於是每次假日都會看到安平路上的兩家周氏蝦捲人山人海,裡面的盛況大概跟打敗仗的逃兵在掠奪平民百姓的糧食沒有啥兩樣。前面不停手的一直炸一直出, 然後如同饑民般的觀光客就一直端。我最好奇的是,這些顧客的舌頭呢?或者說,舌頭上的味蕾呢?都死光了嗎?當然啦,我並須承認即使是現在的周氏仍然比那沒 有蝦味的淡水蝦捲好,但是如果是吃過以前周氏的台南人,應該吃的出來它的炸粉改過了,現在變的比較硬、它蝦子的甜味與鮮味消失了、由於企業化後員工流動率 高,連帶地對油鍋火候的控制也失去了,於是呢,油沒有瀝乾、外面熱裡面冷的蝦捲也可能出現在顧客的桌上了。

蝦子、螃蟹等甲殼類的海鮮在臨死前會分泌出一種酵素來進行自我分解,把蛋白質分解為縮氨酸、醣類轉換成肝醣、脂肪變成更小的脂肪酸,而且分解的速度 比豬肉牛肉等家畜快上非常多倍。因為肌腱都被酵素分解斷了,如果久一點,整隻蝦子或螃蟹的肉就會失去彈性,變成粉粉的口感,這也是蝦蟹類一定要新鮮才好吃 才衛生的主要原因。

最好是這種蝦蟹類的產品做出來後拿去冷凍庫裡面凍個一兩個月之後還可以跟當天現做的比啦。那我們全部改去吃冷凍的地老天荒的螃蟹就好了,幹嘛還要吃活螃蟹?

企業化經營了是沒有錯,名氣是變高了沒有錯,營業額是變高了沒有錯,不過這樣子作真的值得嗎?

我常常思考的是,與台南其他五十年一百年的老店相比,再過個十載,這塊如同彗星一般閃亮的金字招牌會在什麼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