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閱讀筆記] 最後兩天,請把握機會 -- 紀錄片《牽阮的手》


剛剛看完回來,片子比想像中的長,超過兩個鐘頭。

片子好看嗎?也許你想問我。

冷門片,可能是全戲院最小的廳,只有六排座位,全場只有十個觀眾,其中兩個是女生。有趣的是,紀錄片在「牽阮的手」這條歌中結束了,我預期著有人會起身離去,沒有。開始跑感謝名單了,仍然沒有人起身。一直到最後面,整個螢幕變成了黑色,戲院也亮了起來,大家終於站起身來。

這是我第二次在台灣的戲院看到這樣子令人動容的畫面。另一次,是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 巴萊》。

在播映的過程中,不時可以看到前面的那位也是一個人來看電影的男性觀眾也是一直擦著眼角。

是的,我也是。而且我並不以落淚為恥。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對話或劇情,因為那就只是一對夫妻真正的人生。只是,那是一個正直努力的人生,是一個獻身奮鬥的人生。只是,當你看到林義雄站在義光教會的台上,那曾經是自己生活起居的家裡,站在那自己的母親與一對雙胞胎女兒被殘忍殺害的地方,以平緩的語氣說出選擇用愛與寬恕來化解仇恨... 當你看到葉菊蘭哭著說她沒辦法去取走鄭南榕的那兩桶汽油,因為「我不想讓她一輩子恨我」... 是的,我沒有辦法不落淚,因為我只是一個凡人。走過這麼些年的風風雨雨之後,開始更加懂得人生的情份與不捨之後,我無法不為之動容。

你說這樣子的片子好不好看?我不知道。

如果你花錢進場只是為了要哈哈大笑一小時五十分的人,這也許不是你該考慮的電影。

電影看到一半時,田爸爸田媽媽的大女兒出現在畫面上,田秋堇。第一時間只覺得這名字在哪裡看過,隔了幾分鐘才想到,這個就是在土地徵收條例的大戰中,唯一一個堅持到最後仍然與國民黨的投票部隊奮戰,四處遊說希望可以獲得多一些立委支持的委員。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情,就必須去奮鬥、去對抗、去改變它。這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非常成功的家庭教育典範。

很可惜的,我預期這部片子的票房沒有辦法多好。因為很多人會將當年的黨外運動與民進黨畫上等號,或者將台獨視為洪水猛獸,也有很多的人想要假裝中立,看到任何有關政治的話題都馬上轉頭。很可惜的,這些人會與一部好紀錄片失之交臂,而且失去了瞭解為什麼有一群人會跟你有著不同的立場或看法。

我只能期待,兩位導演沒有為這部可能不好回收的戲砸下太多的資本。我只能期待,有更多的民眾可以有足夠的慧眼發現這顆珍珠。


又,會去播放這種電影的戲院果然是頗為有趣,應該也都是為了堅持某種理念才會願意支持的吧,要不然我實在很難想像要怎麼回收成本。

2011年10月4日

[閱讀筆記] 你看過了多少本? -- Top 100 奇幻/科幻小說

前幾天在一個朋友的Google+上面看到了這個百大奇幻科幻小說的有趣圖表。非常的巨大,不僅要放大,還要移來移去才有辦法看完全圖。

最初看到的時候只有圖表,不過今天有另外一個朋友丟來一個連結,終於看到原文。原來這是NPR所舉辦的一個投票,Vote For Top-100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Titles。根據 SF Signal 網站的說法,最後一共有超過六萬個使用者投票,最後的結果雖然出爐,但是這種單調乏味的一串文字,外加不知如何選起(你不會叫我從最上面一路買回去讀吧?),不但引不起讀者的興趣,而且也幫不了讀者,所以 SF Signal 再度出手,把這個結果作成一個幫助你選讀的流程圖。

我認真的上下左右移動了一整圈,發現很有趣的是,右邊我看過的科幻作品的百分比居然超乎預期的高。可是如果有人曾經無聊到翻閱過我 aNobii 的書櫃就會知道,我平常看的奇幻小說其實遠高於科幻小說。左思右想,唯一可能的解釋可能是因為科幻小說沒有那麼熟,所以平常找書看時挑的都是大師作品。科幻小說三巨頭 Robert Anson Heinlein (1907-1988)、Isaac Asimov (1920-1992)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 三個老頭的作品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加上Ursula K. LeGuin、H.G. Wells、Frank Herbert 這幾位,隨便加上幾本還不知道啥叫做智慧財產權的時候就看過的翻譯作品如時光機器、海底兩萬浬、地心探險、2001年太空漫遊、華氏451、1984、基地三部曲...嗯,居然出現了右邊的命中率比左邊還高的奇異現象。

只是,反過來說,那是不是也代表了科幻小說界的經典作品都還是由老人(尤其還是死人)領軍的詭異現象?

有朋友問說那奇幻小說是不是也有類似科幻小說三巨頭這樣子的排名或稱號?

很不幸的是,沒有。

如果要上推奇幻小說的歷史,我們可以扯到圓桌武士與巫師 Merlin、可以上推到尼布龍根的指環、奧迪賽、甚至希臘羅馬神話。很不幸的是早年這些只要有小矮人(dwarf)小侏儒(Gnome)小精靈(fairy)的故事,統統被簡單的歸類到沒有啥稀罕沒有啥價值的民間傳說(folklore)或床邊故事,沒有辦法跟有太空船火星人時光機器的科幻小說比較。

想想看,瑪麗‧雪萊在1818年就發表了《科學怪人》,多麼帥氣多麼驚悚啊?!相較之下,1911發表的《小飛俠彼得潘》是啥東西啊?簡直是溫馨的可以拿來挖鼻孔了。

這也沒有啥稀奇的,人們對於距離遠的東西總是比較有興趣,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外國的和尚比較會唸經、外國的殭屍比較厲害,自己家花園底下挖一挖就可能會遇到的 Gnome 跟 Dwarf 有啥神奇的?所以有很長的一段時間 fantasy 連自己的分類都沒有,只能寄放在 Sci-Fi 的書櫃裡面當個私生子。

這種狀況一直要到等到 J.R.R. Tolkien 的 《the Lord of the Rings》 大紅之後才有所改進。不過這個原本只是床邊故事《The Hobbit》的延伸故事後來又變成了一個更高的崇山峻嶺,可憐在它後面 20 年間的作者都在想辦法繞過這個矮人精靈互相有意見的世界設定.......





延伸閱讀:[老頭書介] 奇幻小說系列

2011年8月15日

[剔牙集] 皮蛋、CNN與富比士

現在的鄉民喜歡戳媒體,每次動不動就在PTT上面大玩「推,妓者快來抄」。然後呢,大概是頗有玩木偶戲的快感,媒體也喜歡有事沒事就去扯動鄉民的神經,比如說這種 蠢新聞 或這種蠢標題:富比士評比鴨仔蛋.皮蛋同上榜 最噁珍饈上榜「燕窩像鼻涕」。

整天罵媒體的網友應該很清楚記者最擅長這種「標題殺人法」,但是每次還是都中招。

不確定 CNN 是不是後來被老中開罵之後趕緊改了標題,不過至少我看到的時候看起來還OK...《The most 'revolting' food I've had is...》。的確,原始的 iReport 在徵求讀者投稿的時候的確是使用了 disgusting 這個字眼沒錯,但如果你真的有花幾分鐘把原文看完,你就會瞭解原作者對於這些高度區域性的異國食物並沒有特別的偏見,尤其是當他把這些異國食物跟愛美女士的減肥食物相比較那段,真的是令人拍手叫好。

人家說得很客觀吧?有啥好跳腳的?

如果我們在罵人之前先想想兩件事情,也許就不會那麼生氣了。一、iReport說穿了就是我們的公民報導,任何人都可以去貼文章,所以並不是真正受過專業訓練的、客觀的報導。二、那些死老外可是連生魚片都不敢吃的人,皮蛋這種傳說中的神器他們怎麼敢吃?

飲食本來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的形成又受到人口物產地區地形的影響。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本來就是物競天擇的一部分。人少又地大物博的地方就可以挑東檢西這個不吃那個不吃,焦桐在他的《論吃魚 (2)》裡面提到在紐西蘭最大的湖泊陶波湖上吃野生虹鱒「可惜紐西蘭人還不懂得吃魚,船家片下魚背的肉排,即隨手將魚頭、下巴、划水,以及猶帶著肉的魚骨丟進垃圾桶,我來不及搶救,心裡暗罵這個蠻夷『討債!』...」是紐西蘭人不懂得吃食嗎?是人家有這個本錢啊。一個有六千萬頭羊卻只有四百萬人口的地方,吃不完的撒回湖面回歸大自然還可以養育更多的其他生物,不一定要拿來餵自以為是萬物主宰的人。

中國雖然地大,但是人口更多。當人口比豬口還要多的時候,為了生存,自然得連裝大小便的膀胱大腸直腸肛門都吃光抹淨,連大骨在拋棄前都得先敲開把骨髓吸乾淨!要不然,要從哪裡生出那麼多糧食餵養這堆整天只知道吃的民族?我向來喜歡在外國人面前誇耀我們飲食文化的多元,但其實自己知道,說穿了不值一文錢,起源也不過就是個「貧窮的文化」。

你想想,連雞屁股都得包裝個風雅名稱「七里香」然後一口吃掉的文化,在本來裝大便的直腸裡面塞進糯米、花生、打上結之後蒸熟吃掉的國家,一邊說別人是金髮碧眼茹毛飲血的番仔一邊把豬血鴨血統統塞進自己嘴巴裡的民族,有啥資格去說別人吃啥鴨仔蛋、炸蜘蛛噁心?

這叫做五十步笑百步吧?

說真的,中國人吃發霉的臭豆腐跟法國人吃藍黴起司、日本人吃發霉的納豆哪裡不同?不過就是一體的兩面罷了。反過來說,真的每個中國人都吃臭豆腐、每個日本人都吃納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認識一堆不敢直接吃皮蛋的台灣人,也認識一堆不敢吃納豆的日本人

這種事情有啥好拿出來說口的?

富比士、CNN又怎樣?不過就是個外國的媒體罷了。網路時代的崛起,對我們來說真正最重要的一點改變就是  --  閱聽人有機會可以去突破媒體的誤導或封鎖而找出真正的事實。但如果我們都不願意花點時間、沒有辦法去判讀真正的資訊或實情,還只是跟著平面媒體、電視媒體瞎起鬨,那我們跟那些只會隨著電視談話性節目起舞的人又有哪裡不同?

難怪前幾天的網路上流傳著一段:「不能信任的東西:《韓國發源》、《英國研究》、《中國製造》、《台灣報導》

唉~~~





2011年7月27日

[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5)情人節不可以一個人

幹我們這行的,再怎麼西裝畢挺外語流利,說穿了就是比較高級的應召女郎 --- 客人電話來了,就得準備出門幹活。

2011  年二月,天寒地凍的時候臨時被「請」到上海支援做 Promotion。

跟日本人混過的大概都知道,日本人腦袋轉動的方向跟台灣人不太一樣,可是跟中國人的差別更大。如果你在日本的生產線上宣佈 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ss) 是m2螺絲旋轉三圈半,那每個作業員都會正好轉到三圈半停下來。可是聰明的祖國同胞會在你抓到他沒有按照 SOP 作業的時候振振有詞的質問你:「轉四圈不行嗎?轉三圈不行嗎?轉三圈螺絲也不會掉下來,我還替公司節省工時咧!!」

諸如此類的例子窮舉不完,於是我們公司只好從台灣派駐了三位幹練的女性在這裡當業務經理。那次出差最重要的一場發表會正好是在二月十四日情人節下午。那天晚上,四個身在異鄉的台灣人居然在沒有先約好的情況下在餐廳偶遇,進而共進晚餐。吃飯中提到中國的波司登羽絨衣是第一大品牌,品質還不錯,而我正苦於每次出差北國都得受寒凍之苦,於是飯後由兩位同事帶我去附近的一家百貨公司挑羽絨衣。雖然看到兩件喜歡的,但是一件要價 RMB1100 實在非我等窮苦人家所能接受,於是跟同事告別之後我自己一個人走回旅館。

而這趟短短路途的感想是:是怎樣?情人節晚上一個男人自己在路上走犯法嗎??

儘管在中國混的也算訓練有素,一路上我目不轉睛的直直看著正前方走路,可一趟不到一公里的路程,前前後後還是被兩男兩女四個三七仔問說要不要「按摩」?!其中一個男的三七仔不知道要說他最積極呢,還是素質最佳,居然一路硬跟著我走了八百公尺左右,看到我完全不做任何回應,居然還改口用破英文問說要不要「 SIX」....

@#$%︿&*()﹍*&︿%$#@#$%︿&*(




後記:
我後來把這段慘事貼到 Facebook,立刻引來一堆損友們的「讚」。尤有甚者,當我抱怨說我住的可是四星級飯店卻還遇到一堆三七仔,另外一位也很常到中國出差的朋友則是直接回答我「就算我住的五星級的後門都還有一堆姑娘了,你那四星級有三七仔算啥?」

是,是我少見多怪。果然是春城無處不飛花啊~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4)蘋果日報是違禁品?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3)百年一遇?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2)中國的航班啊~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1)獨行

2011年7月26日

[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4)蘋果日報是違禁品?

2011年六月,在飛機落地上海機場前,我聽到一個以前沒有聽過、也沒有預期到的機長廣播。

「各位乘客請注意,中國政府規定,禁止旅客攜帶蘋果日報、自由時報、壹週刊等刊物進入中國,請乘客配合。」

嗯,我可以理解綠油油的自由時報顧人怨,但沒有預期到連來自香港的壹集團也在中國老大哥的關愛眼神底下。比較好奇的是,這個顧人怨的是不是只有台灣版的蘋果與數字週刊?還是包涵了香港版的?

更有趣的是,這個廣播只有用北京話廣播一次,沒有英文版、日文版、當然更沒有台語版。哈。





後記:這事情在六月的時候我只是覺得有趣。不過事件並沒有結束。

在七月的溫州動車事件發生後,看到了香港蘋果日報的封面。我終於瞭解了。

Take your hats off to Apple Daily from HK, guys.
They have balls. 


再後記:有人問說這個蘋果日報的頭版是不是偽造的?我去查了一下今天的香港版蘋果日報,這的確是真的。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5)情人節不可以一個人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3)百年一遇?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2)中國的航班啊~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1)獨行

2011年7月25日

[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3)百年一遇?

在北京第二場的英文簡報作到一半,同行的上海同事已經忍不住地用中文打斷我「講快一點!」

不能怪她沒有禮貌,因為我沒有概念從那裡趕到北京機場要多久,而我們理論上必須在五點半衝進機場飛回上海。簡報做完,雙方頭目免不了又得互相寒暄一般,而這種互相交換廢話、謊話與言不由衷的行為,在成人的世界裡面有個特殊的名詞,稱為「禮貌」。

走出會議室才發現外面下著傾盆大雨。

路上,出租車司機一直打趣「這個啊,我看你們也不用趕了,到了那裡飛機也是誤點~」

對,這個我知道。唯一的問題就是,向來只有人等飛機,沒有聽過飛機等人的。它可以誤點,但是你卻不能晚 check-in。

一到北京機場,車子還沒停好,透過那大片的巨大玻璃,有點旅行經驗的人就該知道大事不妙了。

整個北京機場的 lobby 滿滿地都是人,如果說外面的馬路上滾滾洪流是在淹水,那麼北京機場的地板上就是在淹人。LED 螢幕上一堆反白的紅字。一看,完了。CANCELLED。後來才知道,那天北京機場有超過四成的班機取消。這可不只是趕快排隊去換票就可以了,尤其是我們還帶著一個從日本飛來沒有溝通能力的日本工程師。上海的飯店要取消、要趕快叫北京的同事加訂三間北京機場附近的機場酒店、要把隔天早上十點在上海的會議往後延、要通知隔天上海的接送司機改期...我們的運氣不錯,一個鐘頭後居然讓我們換到了隔天早上八點半往上海的票。但一整天折騰下來,我們三個分別來自台北辦公室、上海辦公室、日本工場的可憐傢伙都已經人仰馬翻疲憊不堪。根據過去幾次入住北京機場附近的機場酒店的經驗,這些旅館都座落於雞不生蛋狗不拉屎烏龜不上岸左青龍右白虎靠山面水的優良所在,不要說想要吃個像樣的晚餐,連想要吃晚餐這件事情都有點困難。於是我們落難三人組開始在機場裡覓食,發現這其實遠比想像中困難,餐廳很多,但是沒有一家有可以讓三個人坐下的空位。草草地在機場偏遠一踽的 Cafe 裡面啃了一個三明治,大家就趕緊往機場酒店出發,因為隔天一大早又要趕來機場。

我們家日本人六點就出發,因為他是 7:45 飛浦東機場,我跟另外一個同事在早上七點半準時進了北京機場,很有經驗的我帶著同事直衝自助 Check-in 機,一刷呆胞證...ㄟ,不過?再來一次,不過。再來一次,還是不過。換我同事的,過了。

這是怎樣?

好吧,乖乖去排隊,用人工 Check-in 總可以吧。

等排隊排到我了,櫃檯人員也做不進去,根據她的解釋,因為我買的是折扣票,所以必須去另外一個櫃檯。

到了那個櫃檯,嗯,其實你也不用排隊了,因為櫃檯的前面圍著一圈又一圈憤怒的、七嘴八舌的祖國同胞。一聽,你就懂了。

因為昨天大部份的班機都停飛了,航空公司就來了一招鋸箭法--把所有的客人都往隔天的第一班班機擠,簡單的說,那叫做座位超賣。所以雖然有機票卻無法Check-in,包含我這種千不該萬不該省錢買了折扣票的人。眼看登機時間將近卻還擠不進那一圈又一圈的人牆裡,我只好模仿聖鬥士星矢的台詞,以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氣勢告訴上海同事「你先走吧,我留下來斷後!!」

然後,她就真的轉頭走了。

嗚嗚~~雖然我不是帥哥,可是妳也可以不用拋棄我啊~~嗚嗚~~

中間的過程......簡單的說,我換到了九點半飛往上海的座位,但是九點半到了,停機坪上面還是一望無際的空曠。十一點,千呼萬喚的飛機終於來了。到了十二點,飛機總算起飛了。

而那個在上海等著我開會的客戶?嗯,會議時間從早上十點延到下午一點、改到三點、然後到最後則是直接取消。因為如果從虹橋機場趕過去開會,加上來回車程與會議時間,一定趕不晚上八點半從浦東機場回松山的班機。於是,我那天下午的行程就是從虹橋機場搭二號線地鐵、轉磁浮列車到浦東機場,然後呆坐四個鐘頭等起飛。

對了,還在機場裡吃了一個非常難吃的味千拉麵。

簡單的說,我花了這個 Biz Trip 最後的、整整的二十九個小時在機場與機場週邊,遇到了班機取消、座位超賣、班機誤點...除了因為堅持 Hand-Carry 而沒有行李走失以外,該遇到的不死人的航空公司問題我一次統統遇上了。

然後呢,祖國的報紙則是簡單的解釋為,這是「百年一遇」的大雨。

浪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在這麼無聊的事情上面,還找不到人可以怪罪。你們可以想見,當天晚上十點多我走在松山機場的走道上時,整個心情是多麼的鬱悶。

好個「百年一遇」啊!!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5)情人節不可以一個人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4)蘋果日報是違禁品?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2)中國的航班啊~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1)獨行


延伸閱讀:百年一遇暴雨襲北京 公交車被淹只見車頂
延伸閱讀:一年幾次「百年一遇」幸或不幸
延伸閱讀:Rainfall Hammers Beijing, Causes Nationwide Flight Delays
延伸閱讀:China unveils measures to curb flight delays 

以下這篇更為有趣,是百年一遇的「消毒文」。原來都是幕後黑手在搞鬼啊!!
延伸閱讀: 「百年一遇」都是純天然?

2011年7月22日

[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2)中國的航班啊~

待在虹橋機場的咖啡廳裡,輕鬆地聽著一班又一班的延誤廣播。事後證明,我這個人果然神經大條,沒有啥憂患意識。

雖然不是型男、也沒有喬治克隆尼在《型男飛行日記》中那種爐火純青的登機標準作業程序,但是出差多了總是會有類似的經驗累積。一進了機艙我便很快地整頓好行李、安置好座位、打開閱讀燈、拿出隨身準備好的 Mistborn 第三集:Hero of Ages 出來,一頭埋進自己的世界裡。

隔了沒有多久,整個機艙就開始騷動起來了。

當聽到機長廣播說目前完全沒有排隊的時間表、不知道本班機排在第幾順位、也不知道何時可以起飛的時候,本來沉迷在 Allomancy 世界裡面的我彷彿瞬間被抽拉到一個完全超出過去經驗法則的奇幻世界。

更添加幾分奇幻感的是,我左邊過去兩排的旅客很鎮靜地告訴大家「這時候,就是看哪家航空公司有塞錢,它的班機就會先起飛!」

等到三個鐘頭過去,下午四點四十分,原來應該是 13:55 就要離地飛往北京的班機仍然連艙門都還沒有關起來、飛機還接在空橋上面一動不動的時候,前後左右的祖國同胞們都開始義憤填膺地同盟起來破口大罵起航空公司來了。

在這三個鐘頭間,由於左鄰右舍的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不斷地貢獻自己的搭機經驗,即使打定主意要沉迷於書海的我也免不了聽了不少祖國航空公司的偉大事蹟。比如說,一班從北京飛往上海的班機,理論上的起飛時間是 14:00,不過最後實際上的起飛時間卻是晚上八點。比如說,有一班從深圳起飛、理論上 17:30 應該要到達北京的班機,實際的到達時間是隔天的 15:30。

同行的上海同事跑來問我要怎麼辦?還能怎麼辦?六月二十幾號,京滬高鐵也還沒有通車,現在下機趕到火車站又能怎樣?一來不見得有座位,二來你不會真的想要搭那種八到十幾個鐘頭的火車到北京吧?

經驗告訴我們,出門一定要攜帶一本好書,而且必須是一本夠厚的好書。

繼續看書吧。

16:45,好笑的事情發生了。飛機的輪子連轉都還沒有轉動過,可是電視螢幕上面播放的電影已經播完了。

16:55,飛機終於離開了空橋,進入滑行道開始另外一波的等待。

19:02,飛機的機輪終於碰到了北京國際機場的地面。飛行時間一小時五十分,果然要趕路的時候飛機還是可以飛得很快的。

19:10,飛機還在跑道上滑行,可是前後左右所有人的手機都已經開始叮叮咚咚的開始作響,簡訊進來的、短訊出去的、有人已經開始拉開嗓門報起平安來,或者是指揮司機到哪裡等待。不過這次算是比較好的,之前飛天津的時候,這時已經有人把行李箱打開拉行李了。

我本來以為這一次旅行的苦難已經結束,但是,這錯誤的假設說明了我對偉大祖國的瞭解還不夠深入~~(下期待續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5)情人節不可以一個人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4)蘋果日報是違禁品?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3)百年一遇?
延伸閱讀:[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1)獨行







延伸閱讀:飛行員造假 中國航空界亂象驚人
延伸閱讀:解讀中國支線航空行業亂象:投資主體複雜

2011年7月19日

[老頭胡言亂語] 老外看聖經


如果把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書籍:聖經(Holy Bible)拿到 Amazon 上面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看來大部分的讀者都不太買單,總體綜合評價只有 2.5 顆星,甚至超過一半的讀者只給了最低的一顆星評價。從書評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銷路想必不會太好,令人有點為它的將來擔憂。:D

讓我們來看看讀者們的評語吧。


五顆星:「這部奇幻喜劇是我在日子不順的時候最喜歡閱讀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個喜劇天才,而且毫無疑問的會以此而被後世所傳頌。
這本書 的劇情隨著一個反派角色 God 而展開。God 是一個權力飢渴的焦慮老人,因為一個人獨居過於無聊而創造了一個魔法的世界,在那世界裡面他放了一個赤裸的男人跟女人,但是又懶得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祂隨手又放了一顆禁忌的蘋果跟一條會說話的蛇,結果蛇跑去引誘人們吃蘋果 - God 卻顯然忘了祂自己忘了教導他們『相信蛇』與『吃蘋果』是錯的 - 所以他們吃了蘋果,然後這整個喜劇就由此展開了」

三顆星:「如果你還不知道的話,這本書是 God 在祂的《舊約》之後的第二本小說。個人認為,與第一集相較,這本小說有著顯著的進步。在本書中,God 擺脫了過去的不安與焦慮,開始在後面的作品中展現部分的成熟。祂開始轉變為一個更仁慈友愛的上帝,而且很明顯地,祂不像在第一集裡面那樣子亂發脾氣。」

一顆星:「我從書局挑選了這本書,因為我聽從了廣告台詞『福音』,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好消息』。可是一翻開書,就告訴了讀者人類這個種族是命定要敗亡的,而一切只因為兩個發育不全的傢伙吃了一顆蛇告訴他們可以吃的蘋果。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事實上,我在整本書裡面都找不到什麼好消息。這本書的結局告訴我們世界就將要滅亡,而且我們應該要如何準備。我不會推薦這本書給其他人,這是不實廣告!!」

說真的,我還挺喜愛老外的幽默感的。:D

2011年7月16日

[老頭胡言亂語] 網路霸凌 Cyberbu//y

當一堆人把 Facebook 或網路當成生活重心時,在一堆人把網路跟真實生活混為一談時,abc所播放的 Cyberbu//y 這部影集看來特別有意義。



感謝 Internet 的發明,現在的暴凌者可以匿名,可以比被害者更加瘦弱。當你連回到家裡都可能繼續受到騷擾,最後一個避風港已經失守;當每個人都對你露出意有所指的曖昧笑 容;當你發現周圍每個人都可能是加害者,而你卻無法找出真兇.......恭喜你,你來到了 Cyberbully 的世界。

在學校的 BBS 上面有著大量關於你的虛構謠言、你在家裡打開信箱卻收到大量的匿名恐嚇信、你的名字、年齡、地址與電話被人公開在某個一夜情網站上面、 每天都有殺都殺不完簡訊與接到手軟的電話.... 是的,你突然成為了被霸凌的對象。而且,不管是你那可以單手舉起 120公斤啞鈴的強壯體態、或者是連續三屆重量級拳王的頭銜都沒有絲毫幫助。


在 youtube 上面被廣為流傳一個反霸凌的影片。一個澳洲小胖子在連續三年不斷地被嘲笑其體重與身材之後失控抓狂,把霸凌者抓起來重重地往地上摔,隨著這個影片的竄紅,Casey Haynes這小鬼頭還出現了粉絲頁與超過 5000個「讚!」。

不幸的是,Cyberbully 這種霸凌更加複雜,很難出現這種40秒內逆轉情勢大快人心的結局。

因為你可能完全找不出施虐的人。

更可怕的的,台灣的教育界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新的挑戰。


延伸閱讀:拒絕網路霸凌

2011年3月18日

[老頭胡言亂語] 福島電廠.引爆點

2011 年 3 月 17 日,我跟以前同樣為樂生奮鬥的朋友為了一篇網路上的文章對上了。

起因是一篇很有衝擊性的文章《別當日本「文明」的奴隸》。至於多有衝擊性,看看短短一天內下方所聚集的回應與論戰篇數就知道。我跟小草的爭論則是開在 Facebook 上面,直到最後我決定結束這場誰都無法說服誰的論戰而自爆退出為止。

當然,我一開始不知道寫那篇文章的也是為樂生奮戰過的另外一個朋友,小草搞不好也沒有認出那個在 Facebook 上跟他對上的人是我。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一直到了更晚一些,看到了另外一個多年老友分享出來的另一篇文章,海峽時報的《'We're not running away': Fukushima worker》時,我終於知道了那一整天旋繞於心頭卻一直抓摸不著的感覺,終於瞭解了為什麼不容易失控的我會被這篇文章引爆。

2011年3月14日

[老頭胡言亂語] 從日本大地震看危機處理

上禮拜五下午,在一場內部會議中,很罕見地有日本人打開會議室的門而影響了我們的會議。以一個日本企業來說,這是非常無禮而罕見的舉動,闖進來的人很可能被裡面的主管或前輩厲色斥責,然後當場轟出去。

年輕的日本出向者對著所有的業務宣佈了一個消息。

以我非常有限的日文能力所能聽懂的是,宮城線發生地震,通訊受損,所有跟那個區域的工廠有關聯的業務請立刻把該處理的訊息發出去。

一直到會議結束,離開大會議室後,我才知道事情到底有多嚴重。

芮氏規模 9.0、相當於一萬一千顆原子彈爆炸威力、高於 921 地震兩百五十六倍、人類史上第七大地震、,居然在我有生之年發生了,而且是在我服務於一間日本企業的時間內。更令人無言的是,我們集團在日本東北有著大量的場區,光是在這次受災最嚴重的岩手、宮城、福島縣內就有三個以上的工廠,而與我每日郵件電話往來的部門,幾乎所有的工程師的家人都住在小名濱這個我很喜歡的、背山面海的小港口城市。

辦公室裡面洋溢著一種異樣的氣氛。

2011年3月6日

[老頭書介] 每個成年人都該有一本的 --《上帝不眨眼:人生的五十堂課》


如果我們看到一本很好看的書,我們會怎樣?可能會不小心就看到半夜一兩點,甚至是一抬頭才發現東方的天空已經魚肚發白了。

在英文裡面也有類似的說法,如果我們在 Amazon 的讀者 review 裡面看到 "His writing is so addictive, I literally couldn't stop reading." 哦哦!!這可是個很高的稱讚。

不過這裡要說的是另外的一種書,一種不應該這樣子執迷狂熱的閱讀的書。

《上帝不眨眼:百萬人轉寄的人生哲學 人生的五十堂課》就是這樣子的一本書。這是一本人生歷練而非宗教的書,書中的 God,我們可以把祂代換成我們相信的任何宗教名詞。

有些書好看,因為引人入勝,因為帶領讀者進入那個栩栩如生的世界,因為作者掌握了你的呼吸,可以帶著你笑、帶著你哭,那是一種真的無法停止翻閱的著魔,我有太多這種帶著發酸的眼睛隔天上班的慘痛經驗。可是這本《上帝不眨眼》不是這樣子的一本書。

它所需要的不是完全的投入,反倒是一種抽離。它需要的不是一口氣閱讀完整本書,反倒是放在案頭床頭,每天隨手拿起來讀個一篇,放回去,然後好好地想一想自己的狀況。就好像香醇的美酒不適合乾杯的牛飲一樣,這種書的效力也需要時間來發酵。

作者蕾吉娜‧布瑞特有個不愉快的成長童年、她十六歲時開始酗酒、二十一歲變成未婚媽媽從大學退學、三十歲才大學畢業,她拿到碩士學位的那一個月,女兒也同時拿到高中畢業文憑。蕾吉娜當了十八年的單親媽媽,最後終於在四十歲那年嫁給一位好男人,卻在四十一歲時發現自己罹患乳癌而必須化療,進而切除乳房。

聽起來就是個非常辛苦的人生。

也就是這樣子的人生,所以給了她更多的機會憤怒、抱怨、咒罵,面對挫折與不如意,進而面對自己,與深層的自我對話。也因為這樣子的人生,所以有了更多的感觸與心得,所以可以寫出這樣子充滿智慧的生命專欄。這本書好看,因為這不是一本玫瑰色的言情小說,而是充滿荊棘、貨真價實的生命,因為裡面所紀錄的不是一個想像的世界,而是汗水與淚水的結晶。

我們生命裡面的挑戰通常不來自於魔王佛地魔想要奴役所有的麻瓜、不來自於魔王索倫打算毀滅中土世界、不來自於隔壁的總裁想要用現金併吞我家的科技集團。我們的痛苦與挑戰來自於還沒有付清的信用卡帳單、永遠也來不及唸完的書本與資料,來自於主管不相信我們的能力或提案、心愛的對象不瞭解我們的心思,來自於那些已經承諾了卻永遠沒有機會完成的諾言、與情人間不斷地小爭執與冷戰、來自於我們自己永遠都不夠完美,來自於一段我們執著地想要擁有卻沒有機會的親密關係。

與這些痛苦比起來,那些魔王所能帶來的災難都只像個笑話。

我們常常覺得我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們有許多的痛苦是別人不能理解的,我們把自己陷在一個苦難的無窮迴圈裡面不斷地旋轉。作者經歷過這一切,而幸運的是,她從那個泥沼裡面爬了出來,然後借用她的這個專欄把她的人生經驗與我們互相分享。

在這本書中,作者所提出來的五十個觀念其實都很簡單易懂,比如說「做好充分準備,然後順其自然」、「活在當下」、「別人怎麼看你都無關緊要」,尤其是網路上轉寄的email讓這些看來更像口號或教條,可是當配上她的親身經歷之後,那些簡單的文字就擁有了強烈的說服力與安定人心的力量。當你突然發現自己身罹癌症之後,難道你不應該要 "Stay put in the day you are in" 嗎?當你每週一次必須在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主持不同主題與採訪不同的來賓,難道不會緊張恐懼嗎? "Overprepare, then go with the flow" 就是這個時候。"What other people think of you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身為一個專欄作家,作者提到她什麼都被罵過,白痴、智障、混蛋、妓女、沒用的廢物、沒人愛的傢伙,偏袒猶太人的傢伙... 我個人尤其喜歡裡面一位婦女被酒鬼丈夫罵她是妓女而哭著去找神父,而後神父與她的對話。

「假如他罵你是椅子,你會生氣嗎?」神父問。

「當然不會。」

「為什麼?」

「我知道我不是椅子。」

「那,難道你不知道你不是妓女嗎?」神父問。

別人怎麼罵你都無所謂,你自己決定如何回應。而作者的方式是謹記她的身份。

蕾吉娜也提到,在她這一生中所得到最好的前五名禮物中,至少有兩樣是她不會主動選擇的:其一是在二十一歲時成為未婚媽媽;另一項是在四十一歲時得到癌症。但這兩樣都讓她心懷感激,她的人生永遠改變了,而且是變得更好。就如同本書的英文篇名《God Never Blinks: 50 Lessons for Life's Little Detours》,生命不是平坦的一條直線,有些時候它會開始繞路,有些時候它會高低起伏。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知道方向,但在某些時候,前人走過的經驗談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的通過那些崎嶇路程。


這是我最喜歡閱讀的一的部份。只要花上些許的費用與時間,我們不需要經過那樣辛苦的人生就可以學習到別人花了很長時間才領悟出來的東西。即使只是學習到一小部份,那也足夠了。



延伸閱讀:人生的50堂課
延伸閱讀:第10課 - 上帝不會把超出我們能力範圍以外的東西給我們
延伸閱讀:第12課 - 不要怕被你的孩子看到你哭
延伸閱讀:新年最好的心靈禮物書

2011年3月3日

[剔牙集] 可以不要帶八個人來吃羊肉湯嗎?

每年過年時分的台南市都人山人海。以前很難理解居然有那麼多的人離鄉背井在外討生活,所有外地遊子不能免俗的都回到了故鄉,許多鄉愁都得依藉著這幾天的假期來紓解,一條條的街道上都停滿了車子,那些受到當地人喜愛的店家無可避免的塞滿了人潮。

然後近年來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來台南觀光的人數與日遽增,尤其是在年假時期與連續假日。

2011 年農曆假期的倒數第二天,週日。我跑到了位於鄭記土托魚羹與江水號中間,大菜市場裡面的那家沒有名字、沒有招牌的羊肉湯去吃早餐。

《24hrs,吃在台南:台南人的隱藏版美食地圖》出版了之後有次跟 Yilan 聊天,我才知道這家店也是 Yilan 暗藏的私房店,難怪她原始版本的推薦序裡面著實地念了我一頓。不過我們兩個人覓食的時間完全不同,一般來說我都是一大早六點多就去,為的是有比較多的變化,羊雜、內臟、羊腩...都還在攤子上待君選擇。而 Yilan 則是為了吃羊大骨,只好等接近打烊的時候去,因為去的太早,羊大骨還在高湯鍋裡面滾來滾去的,老闆娘還不賣呢。至於事件發生的那天,則因要死不死較為晚起,到了那邊已經是早上九點了。

然後,我就看到了非常驚嚇的畫面。

2011年2月27日

[老頭胡言亂語] 出差雜感(1)獨行


出差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

一個人出門當然有它的缺點,尤其是當你身在中國的時候。中國餐館一個人很不好點菜,太過於庶民的食物最好不要太勇於嚐試,走路時不可以東張西望、要特別挑選明亮的地方,在路上走常常會被三七仔或詐騙集團鎖定... 諸如此類的。可是我還是習慣一個人出門。行動方便、決定迅速、想到哪裡就到哪裡,走到哪裡吃到哪裡,不需要委曲求全的配合別人這個不吃那個不吃、也不需要虛與委蛇的搭腔。尤其如果是出差到日本,治安良好、漢字看得懂、飲食沒有問題、人民也算友善、不用擔心被坑殺...這真的是非常適合一個人旅行的國家。

2011年2月21日

[覓食府城] 台南小吃步行攻略


某天有個朋友送訊息來,問說有個女性朋友想要一個人去台南走走,可是她不知道台南適不適合沒有自己開車的人。還要找個適合住宿的地方。

還真是個好問題。

全台灣大概只有台北的大眾運輸網絡算是方便,高雄的公車網勉強還算好用,其他城市大概都只能用天助自助者這句話來形容。台南自然不是例外。

如果會騎摩托車,台南火車站後站出來,前鋒路上有一堆機車出租,價錢也不貴,應該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尤其在台南這種街道不寬也沒有辦法寬的老城市,騎車遠比開車方便。不過這些年來,遇過很多台北長大的小孩,雖然講話都很機車,但是都不會騎機車。要死不死在台南又很難找到出租腳踏車的店家,這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沒關係,那我們就回到個人最推薦地享受台南小吃的方法,走路!

2011年2月10日

[老頭胡言亂語] 信手拈來盡皆故事的府城 - 時鐘樓


當你不經意地發現,你所念的那間很小、很不起眼、說出來也沒什麼人聽說過的小學門口那個讓所有自行車騎士都想哭的陡坡,居然就是昔年「府城七丘」之一,鄭成功在攻打普羅民遮城前一夜駐紮的崙仔頂;那條長滿了雜樹、下雨天都會淹水的大水溝居然就是鄭軍朔溪而上的「德慶溪」的支流;而小學南邊、坐落於崙仔頂上,被一堆違章建築包圍著的那間破舊紅磚建築物,居然是日本皇太子曾經住過、頗有來頭的歷史建築時...

這時,你應能夠體會《24hrs.吃在台南》的作者序裡面那段「荷統、清領、日據、民國……充滿畫面的歷史與風土會在你不經意的漫步中自然地闖入你的生活,你不需要去追逐歷史,你所呼吸的就是歷史。」

舉目所及,信手拈來盡皆故事。

這就是府城。

2011年2月8日

[老頭胡言亂語] 一又半個世紀的茶葉歲月 - 振發茶行


一張簡單的黑白照片,也許就是一個值得訴說幾個鐘頭的故事,甚至是一個人生的入口。但是對其他不知道來龍去脈的人來說,那只是張模糊又氾黃的老照片。

設定一個主題,把同一疊照片放在那裡讓不同的人來挑,想必會出現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在這次的新書《24hrs 吃在台南》製作過程中,我就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現象。

這是即使在百年老店林立的府城台南,也十分資深老茶莊「振發茶行」。座落在舊名「元會境」的前建國路、現民權路一段上,從外表來看,非常的普通平凡,即使與我家近在咫尺,我也忽略了它的存在數十年。歷經日據、二戰、光復到現在,現年九十歲的嚴老闆本身就是個走動的活歷史。我個人很喜歡這張照片,即使嚴重的青光眼造成視力只剩下 0.01、外加有點重聽,奮力挺直背脊的老老闆站在斑駁的木製架子、錫製茶桶與陳舊的大木桌之間以日語對應著客人,熱心的介紹著隻身來台灣自助旅行的年輕人該去哪裡吃飯、去哪裡觀光、去哪裡喝茶。

2011年2月6日

[老頭胡言亂語] 新年談忌諱

有次在前公司有個女同事生日,一大早就有愛慕者偷偷把生日禮物放在他的桌上。

先是送禮的同事字體潦草,外加簽名寫英文,結果我們一堆人私底下沙盤推演了好一陣子才猜出來是誰。然後打開來一看,一隻韓國賤兔的時鐘。


送禮的人可能沒有其他的意思,不過我們這種年紀的老頭子大概可以看的出場子有點瞬間冷掉,雖然沒有三隻黑烏鴉聒聒的飛過去,不過也差沒多少了。壽星後來堅持要拿10元給這個送禮的同事,可能稍微點醒了夢中人,為了表示知錯能改,於是他去網路上找了以下的一些送禮忌諱。結果不看還好,看了之後我頗有意見。

  1. 鐘---因諧音為送終
  2. 傘、扇---因與散同音有分手的意思
  3. 剪刀、菜刀---有一刀兩斷的意思
  4. 風鈴---分離
  5. 送鐘時,也要加送一本書---諧音有始有終
  6. 手巾是因為「送巾,斷根」,「送巾,離恨」之說
  7. 中國的習俗中還忌送甜粿與粽子,因為它們是喪家不可以在節慶中製做的食品,通常在節慶時由朋友贈送若以此物贈人,還恐怕人家懷疑自己是暗指對方為喪家之意,所以是絕對禁忌之事。
  8. 鞋子---詛咒別人會跑路的意思
  9. 手錶---罵對方是婊的意思
  10. 菊花---詛咒對方要往生
  11. 梨---代表分離
  12. 鏡子---代表說對方醜

如果上面這些真的是金科玉律的話,我也犯過其中好幾項,至少,我就拿過自己包的粽子送人,我也收過名列上述忌諱用品的禮物。但是...so what?

如果心有惡意,什麼東西都可以作為武器,如果心懷懼意,什麼東西都可以成為詛咒。如果真的要來列上這種有的沒有的,那麼至少可以列印上幾十張報表紙。

注意去看上面的忌諱,可以發現很多是從同音字而來。不能送鐘,好,那請問我可不可以送大陸製的「計時器」?可不可以送日本製的「時計」?送英國製的克拉克 CLOCK?什麼?不只鐘,也不能送扇?那顯然父母絕對不可以替小孩子送便當,因為那就是「送膳」,回去的途中可能會有血光之災天人永隔之禍,實在是太危險了。

情侶不能一起分吃一個吃梨子,因為那等於「分離」,那顯然也不可以一起吃一碗鱔魚意麵,因為那就是「分散」。看來我應該要去查查資料,看看台南市的離婚率有沒有高居全台之首,因為這個會提高離婚率的危險食物只有在台南最容易吃到。

好吧,真的要講是吧?那也不可以送橘子,因為橘子等於「絕子」,而且吃橘子時要「剝皮抽筋」,所以那還是個很嚴重的警告。

說風鈴發音類似於分離那也就算了,送鐘時還要多送一本書叫做有始有終?我正著唸躺著唸倒立著唸,怎麼唸也沒有辦法把「ㄕㄨ」唸成「ㄕˇ」,這又是哪一省的地方方言衍生出來的忌諱?

「忌諱」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聽聽即可,要在這個社會待人處世安身立命,不可以不知道,但是也不要太相信。中國人視送鐘為大忌諱,在日本送鐘卻是大吉利,因為鐘與錢幣同音,在中國黑鴉鴉被視為不吉利的烏鴉,在日本卻是帶來好運的使者。中國是紅色為大吉、喜氣洋洋,但是在中古的歐洲卻視為不吉,因為那代表了血的顏色。中國人喪禮用白色,所以認為白色為喪家的顏色,一水之隔的日本結婚卻要穿白色長和服,這種事情又要怎麼說?

為了避免有損自己的人緣,不要不長眼地去犯人家的忌諱,但是這樣子也就夠了,哪個人在結婚前沒有談過幾次戀愛的?要把這個本來就不穩固充滿不確定性的連連看遊戲的結果都推給梨子,水果何其無辜啊?


2011年1月24日

[剔牙集] 食物的故事 人的味道


某天編輯拿了兩三篇文章請美編試排幾個版型來看看。

編輯轉信過來讓我看一下感覺,不小心看到美編給編輯的信件裡面提到某篇文章感覺還是少了某些食物的味道,但是從文字閱讀卻很貼切云云。針對這個現象認真反省了一天後,結論是,此題無解。

不是不願意面對缺點改進,而是這牽涉到一直堅信的某個信念。

真正令人動容的,還是人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的,只有另外一個人。美食佳餚吃到了最後,說的還是人的故事。


有次跟阿正聊天的時候他也提到一個現象。他的客人裡有幾家大企業的老闆,一個人到了店裡指名要吃的反倒都是些台灣家常菜,只為了記憶中媽媽的味道。反過來想想,這些人年輕的時候,什麼樣的美食沒吃過?突然想吃河豚,吩咐秘書買張機票到大阪,吃個河豚,開會只是順便,當天來回。想到櫻花盛開了,吩咐秘書定張機票飛到京都去看櫻花,順便找間老旅館、百年料亭吃頓晚餐,隔天回來繼續打拚。

對這些拿米其林餐廳當家常便飯的人來說,到了人生的後半段,終究還是必須回到食物的本質,追求的還是料理的核心。

美食的核心是什麼?

不是食材、不是技術、而是人。或者說,是背後的那個人的故事。

那個記憶中的味道,那個因為味道而被勾起的感情,那些努力不懈的堅持,那些混雜著汗水與淚水的努力,那些誠懇與誠意,那個希望看到吃的人展眉而笑的心情,才是真正讓食物變得有意義的元素。

北海道蝦夷馬糞海膽是很好吃,但它還是必須呈現出海膽的味道。麝香貓咖啡是很特殊,但是它還是必須守住咖啡的路線。八兩的陽澄湖大閘蟹也真的很好吃,但它還是必須呈現出大閘蟹的味道。你可以想像某種終極的海膽吃起來像是芒果,神秘的頂級咖啡喝起來像蘇打水,或某種大閘蟹吃起來像臭豆腐嗎?不管怎樣頂級的食材,食物的滋味還是有著他們必須要依循的路徑。追求味道的終極巔峰自然有其意義,但是讓我們都問自己一個問題,這裡面有多少是為了追求自我突破,有多少又是為了示人以驕?

食物的味道不會變,但是人的感覺會。對人事物的瞭解,會改變我們的認知與感官。同樣的食物在不同的場合下可以傳達出完全不同的味道。當你發現那一瓶醬油其實是來自中國,用頭髮製成的黑心醬油;當你注意到那一碗貌不驚人的米飯其實是採用有機方法與鴨子合養的鴨間米;當你發現剛剛吞下的豬排其實是靠瘦肉精養出來的;當你注意到台灣的「土芒果」其實是由荷蘭人在1561年從印度引入台灣,是個不折不扣的舶來品;當你明知他是多麼地拙於刀工,可是他卻願意花那麼多的心思待在廚房裡就只為端出這一道看起來簡單普通的食物...就在那一瞬間,那食物的味道就有了完全不同於平常的表現了。


很多人都看過這樣子的畫面,日本美食節目上的美女主持人一口吞下某種食物後,面對著鏡頭露出迷人的笑容,用著可以融化人的嬌滴滴聲音說「好幸福哦~」

讓她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食材十分稀罕難以取得?是因為要跋山涉水來到這個雞不生蛋狗不拉屎烏龜不上岸的地方搞到肚子很餓?是因為那個位於銀座的餐廳一客食物的要價等於一個平常上班族的月薪?因為大廚絞盡心思費盡苦心做出值得上電視報導的美味食物?還是因為想到電視台所給予的豐厚酬勞?

不管是哪一種,重點都還是跟人有關。

不管多美味,食物就只是食物。食物之於生物,就好像汽油之於交通工具,不過也就是個維持運動的能量罷了。讓那個食物起了意義的,是人。當你知道要做出這塊煎餅必需有人在爐火前照顧著四小時,它的味道就有了特殊的意義。當你知道要吃到這條魚必須有人在冬天冰冷的日本海上與惡劣的天氣搏鬥,它的味道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反過來看,如果一場豐盛美味的滿漢全席或華美精緻的懷石料理,是由一個無人工廠自動做出來,然後由輸送帶送到她的面前,是不是她還會給出同樣的結論?

我真的很懷疑。

當食物被消化殆盡,剩下的就只是熱量,可是當熱量也被耗盡之後,還有什麼會被留下來?只有人,只有食物背後那人的故事還會被繼續流傳下去。



延伸閱讀: [剔牙集] 說美食 論美食 何謂美食?
延伸閱讀: [剔牙集] 誰來「美食」?
延伸閱讀: [剔牙集] 客觀的美食?
延伸閱讀: [剔牙集] 美食也是一種文化判斷

2011年1月23日

[閱讀筆記] 《終極饗宴》-50位世界名廚的最後晚餐


「假如你明天就要死了,不限產地來源,也不管它來自於你一生中的哪個階段,你想吃的最後一道菜會是什麼?你在世上的最後一餐要吃什麼?」

這真是個好問題。可以看到許多人生剪影的深邃問題。

而且說真的,這比那種啥「今生必吃八大美食」之類的題目好太多了。



在《My Last Supper: 50 Great Chefs and Their Final Meals / Portraits, Interviews, and Recipes》這書裡,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在廚房裡面如同暴君、有著絕對控制慾與焦慮症的大廚師們在人生的最後一餐想要吃的是什麼。

很有趣的是,在這個重要的關頭,絕大多數被安東尼‧波登稱為「不論你是何方神聖、不論你多有錢,你吃得都不會比大多數的大廚好」的名廚想要吃得東西都很樸實無華。材料也許不差,但絕對不是那種必須上山下海窮盡人力才能找到的罕見之物。過程鐵定嚴謹依舊,但大多不是那種必須繁複烹煮才能上桌的料理。

滾滾紅塵的最後一刻,這些大廚所選擇的都是回到情感原點的反璞歸真之作。

BBC明星大廚潔米‧奧力佛想吃的是三種辣椒混合的辣醬義大利麵,冰的透徹的家常自製的米飯布丁跟烤的有點焦的熱桃子。擁有許多嚇人頭銜的安東尼‧波登想吃的是烤牛髓骨、酸豆沙拉、幾片烤過的棍子麵包片,撒點上好的海鹽。有位三星廚師想要吃的是「一片烤過的鄉村麵包、一點橄欖油、現削的黑松露片、海鹽和黑胡椒」。另一個電視名廚想吃的是「炙烤鯖魚配蒜辣青花菜」。

日本名廚松久信幸想要吃的是每樣兩個的握壽司,依序是白鮭、鮪魚、騑魚、赤貝、海膽和星鰻,最後來一條小黃瓜卷。英國女主廚想吃的是英式烤肉午餐,內容物只是烤牛肉跟兩種馬鈴薯。

某位女主廚的選擇更是對以上這些大廚的選擇做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假如我那時身體健康,而且知道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那麼我會想吃些對我有情感性意義的熟習食物,從中尋求安寧與撫慰。」

從龍蝦鮑魚魚翅到猴腦象鼻熊掌駝峰,人們所追求的到底是食物本身的味道,還是這些罕見食物所代表的身份與地位?當我們的一生走到最後,千帆過盡之後,那些身份排場頭銜都不再重要,食物終於可以回歸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任務:慰藉人心。

其實,書裡面還問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一起用餐的有哪些人?」

這問題的答案非常一致,也非常簡單。「我的親朋好友」是個共通的答案。

應驗了我常說的一句話,跟誰吃飯永遠比「去哪裡吃飯」或「吃什麼飯」還要重要。

這種書很好看,因為可以看到許多人的人生哲學。接受這種訪問很可怕,因為自己的深度內涵與別人擺在一起,無處可逃地被一覽無遺。在這本翻譯書裡面最令人擊節讚賞的一段話,卻是在卷尾倒數第兩頁阿基師所說的那句「如果當人生走到盡頭,還想吃美食,代表心中還有未滿足的慾念。」

真好的回答,可是感覺上好像狠狠地打了他上面回答的那個名主廚一巴掌。哈。